導演

南海十三郎 Nam-hoi Sap-sam Long (1910-1984)

1910年3月3日出生於廣州,原名江譽鏐,又名譽球。曾用外號或筆名江楓、小蘭齋主等,任導演時均以南海十三郎為名,祖籍廣東南海。父親江孔殷是清朝最後一屆科舉進士,有妻妾十二人,十三郎為第六妻杜氏所生。中學畢業於香港華仁書院。獲香港大學取錄,就讀醫科,但未有畢業而赴上海。

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上海局勢不穩,十三郎由上海返廣州,一度任教省立女子師範學校。十三郎熱愛粵劇,業餘常有撰寫劇本。1930年,為薛覺先的覺先聲劇團的第一屆演出,撰寫了《心聲淚影》一劇,一炮而紅。其後尚為覺先聲撰寫了《引情香》、《紫薇花對紫薇郎》、《誰是負心人》、《女兒香》等劇。1934年更曾斥資自組大江南劇團。在覺先聲之外,亦為其他劇團撰寫了《七十二銅城》、《燕歸人未歸》等粵劇。 他在廣州定居時,曾於1936年來港導演了其第一部影片《兒女債》。其後又來港執導了《萬惡之夫》(1937)和《百戰餘生》(1937)兩片。1938年日軍轟炸廣州,十三郎與父舉家逃難到香港。除為香港的粵劇團,如馬師曾的太平劇團,繼續編劇,又正式加入香港影圈編導影片。在全港電影界總動員攝製的《最後關頭》(1938),十三郎執導了其中一段。其後獨立執導的作品,尚有改編自他的粵劇名作的《女兒香》(1939),以及縷述塘西名妓花影恨悲慘生涯的《一代名花花影恨》(1940,合導)。最後執導的一部影片是《趙子龍》(1940)。1939年,回廣東於省立藝術院戲劇系教授戲劇概論及國劇研究。後輾轉到粵北,在抗戰期間長期從事愛國宣傳和戲劇勞軍。約於1945年,精神開始出現問題。和平後一度定居廣東。1949年冬天因抗拒新政權而移居香港,精神問題變得嚴重,在中區過著流浪生活。1959年多番進出精神病院,其後時有康復。1963年在《工商日報》口述專欄「梨園二三事」, 到1964年初開始,轉到《工商晚報》陸續撰寫「小蘭齋主隨筆」、「後台好戲」、「梨園趣談」和「浮生浪墨」專欄至1965年。八十年代開始長居青山精神醫院。1984年5月6日病逝。 1910年3月3日出生於廣州,原名江譽鏐,又名譽球。曾用外號或筆名江楓、小蘭齋主等,任導演時均以南海十三郎為名,祖籍廣東南海。父親江孔殷是清朝最後一屆科舉進士,有妻妾十二人,十三郎為第六妻杜氏所生。中學畢業於香港華仁書院。獲香港大學取錄,就讀醫科,但未有畢業而赴上海。 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上海局勢不穩,十三郎由上海返廣州,一度任教省立女子師範學校。十三郎熱愛粵劇,業餘常有撰寫劇本。1930年,為薛覺先的覺先聲劇團的第一屆演出,撰寫了《心聲淚影》一劇,一炮而紅。其後尚為覺先聲撰寫了《引情香》、《紫薇花對紫薇郎》、《誰是負心人》、《女兒香》等劇。1934年更曾斥資自組大江南劇團。在覺先聲之外,亦為其他劇團撰寫了《七十二銅城》、《燕歸人未歸》等粵劇。

他在廣州定居時,曾於1936年來港導演了其第一部影片《兒女債》。其後又來港執導了《萬惡之夫》(1937)和《百戰餘生》(1937)兩片。1938年日軍轟炸廣州,十三郎與父舉家逃難到香港。除為香港的粵劇團,如馬師曾的太平劇團,繼續編劇,又正式加入香港影圈編導影片。在全港電影界總動員攝製的《最後關頭》(1938),十三郎執導了其中一段。其後獨立執導的作品,尚有改編自他的粵劇名作的《女兒香》(1939),以及縷述塘西名妓花影恨悲慘生涯的《一代名花花影恨》(1940,合導)。最後執導的一部影片是《趙子龍》(1940)。 1939年,回廣東於省立藝術院戲劇系教授戲劇概論及國劇研究。後輾轉到粵北,在抗戰期間長期從事愛國宣傳和戲劇勞軍。約於1945年,精神開始出現問題。和平後一度定居廣東。1949年冬天因抗拒新政權而移居香港,精神問題變得嚴重,在中區過著流浪生活。1959年多番進出精神病院,其後時有康復。1963年在《工商日報》口述專欄「梨園二三事」, 到1964年初開始,轉到《工商晚報》陸續撰寫「小蘭齋主隨筆」、「後台好戲」、「梨園趣談」和「浮生浪墨」專欄至1965年。八十年代開始長居青山精神醫院。1984年5月6日病逝。

年份 語言 中文片名 英文片名 聯合導演
1936兒女債Children's Debts
1937萬惡之夫Man of All Evil
1937百戰餘生War and Survival
1938最後關頭
(第三段)
At This Crucial Juncture
(Episode Three)
1939女兒香Scent of a Woman
1940一代名花花影恨The Life of a Song Girl黃岱
1940夜盜紅綃Theft of the Red Pongee
1940趙子龍The Valiant Gene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