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薛覺先 SIT Kok Sin (1904-1956)

1904年4月7日出生於家鄉廣東順德。原名薛作梅,學名鑾梅,行五,行內暱稱為「薛老揸」。1910年舉家遷香港。1916年肄業於香港聖保羅書院。1920年曾任皮革廠工人和文員。1921年在廣州,拜粵劇戲班寰球樂的小武新少華為師。1922年因《三伯爵》一劇的丑生演出而成名。1924年, 獲梨園樂班聘為正印丑生,兼演小生,並正式改藝名薛覺先。

1925年,因遭襲擊離開廣州赴上海。1926年在上海創辦非非影業公司,以章非的藝名,出品和執導了默片《浪蝶》(1926)。1927年回到廣州為不同戲班演出,並轉為正印文武生。1929年自組覺先聲劇團。1930年演出了改編自西片的粵劇《白金龍》,該劇賣座鼎盛,連演十個月,其唱段還被灌錄成唱片。

1932年舉家遷往上海。1933年與天一公司合作,由湯曉丹導演把其名作改編成粵語片《白金龍》,並由薛與妻子唐雪卿主演,成為最早攝製的粵片之一。該片在華南及南洋一帶均十分賣座,對推動粵語片生產有很大作用。之後,薛在上海又自導自演了《歌台艷史》(1934)一片。1936年遷居香港,重組覺先聲劇團。1939年編劇家馮志芬為薛編寫了粵劇《胡不歸》,演出後大受歡迎,薛主唱的〈慰妻〉和〈哭墳〉也成為粵劇名曲。1930年代的覺先聲劇團,與馬師曾率領的太平劇團,均為當時最有號召力的劇團,粵劇史上稱為「薛馬爭雄」時期。

薛在香港演出粵劇之餘亦勤於演出電影,且同樣具票房號召力。演出的影片多以其舞臺演出作戲匭,如《胡不歸》(1940)。他亦時有自組公司或導演,執導的作品包括《沙三少》(1935)、《荼薇香》(1936,合導)、《續白金龍》(1937,合導)和《桃李爭春》(1939,合導)等片。其中《續白金龍》保存了下來,是少數存世的淪陷前香港電影。

香港淪陷後,薛於1942年逃離香港,在走難過程中,精神出現問題,影響到他在戰後回港的舞臺演出。但仍有演出電影,包括《新白金龍》(1947)、《帝苑春心化杜鵑》(1951)和《伶王艷史》(1953) 等。1954 年返廣州定居,參加廣州粵劇工作團,被委為藝術委員會主任。1956年10月30日在廣州演出期間腦溢血,仍堅持演畢才進醫院,10月 31日逝世。

年份 語言 中文片名 英文片名 聯合導演
1926浪蝶The Shameless Girl
1934歌台艷史
(又名︰璇宮艷史)
Romance on the Stage
1935沙三少The Fop
1935俏郎君Loverboy湯曉丹
1936俏郎君下集Loverboy, Part Two湯曉丹
1936荼薇香Bittersweet麥嘯霞
1937續白金龍The Platinum Dragon, Part Two高梨痕
1939桃李爭春Love Duel陳皮、嚴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