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1 年起,我由拍攝電視電影轉而任教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電影電視系。隨著香港電影產業發展的需要,於2009 年將「電影電視系」擴大發展為「電影學院」,下設9 個專業課程,除研究碩士、博士外,有「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藝術( 製作) 碩士」(MFA)、「影視與新媒體製片管理文學碩士」(MA)、四年大學﹕「電影專業,媒體藝術專業」與「新媒體及影視創意寫作文學士」及「電影專業高級文憑」( 表演、攝影燈光、剪接混音、劇本與導演)課程等,為香港及大中華地區培養電影產業所需的各種專材。
1949年12月21日生於中國廣東省東莞縣。七十年代初負笈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獲新聞系學士學位。在台灣求學期間,與友人創辦《影響》電影雜誌,對八十年代初的台灣新電影影響匪淺。其後,先後獲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製作)碩士,及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電影哲學博士。
從事電影評論多年, 多發表在《影響》、《大特寫》、《電影雙週刊》、《Cosmopolitan》、《亞洲週刊》、《聯合報》、《廣播電視週刊》與《星島日報》等。著作有:《香港類型電影》(與羅卡、吳昊合著)、《分解主流電影》與《中國早期商品海報》(又名《都會摩登》)、合編《邵氏影視帝國:文化中國的想像》等。
回港後曾任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編導、執導過《國際刑警》、《的士司機》、《第一次》、《四眼神探》、《女人三十》、《霓虹姊妹花》系列,並於八十年代初成為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一員,執導影片《煲車》與《賓妹》等。
近年從事電影與電視方面研究,在2008年完成《香港新浪潮電影》,英文版由Intellect Ltd及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及後投入香港電視與全球化的相關研究。多年來在海內外有關的學報、專刊與專著發表論文:如Post Script、《香港國際電影節回顧專刊》、《電影藝術》、《聯合文學》與《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等。近年主編的書籍包括《吳宇森電影講座》(2006)、《全球華語影視產業與管理》(2008)、《候孝賢電影講座》(2008)、《嚴浩電影講座》(2008)、《蔡明亮電影講座》(2011) 等。
卓伯棠多年來致力促進電影行業發展,自2002年起帶領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舉辦一年一度的「全球華語大學生影視獎」。另外,由2010年至今出任電影發展局支援服務委員會委員,並由2012年起出任香港貿易發展局娛樂行業諮詢委員會委員至今,2013年出任香港電影發展局委員。
年份 | 中文片名 | 英文片名 | 聯合導演 |
---|---|---|---|
1981 | 煲車 | The Security | |
1983 | 賓妹 | Mariana, Maria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