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我對意大利的新寫實主義很欣賞,像《單車竊賊》,很寫實 ; 還有紀錄片,都是反映社會, 很深刻的,那是我的目標,後來在香港沒有機會拍這種戲。我覺得,電影不能一家獨放,要有 爾冬陞、要有王晶,也要有王家衛、關錦鵬、許鞍華,多點流派,各有特色。
節錄自黃愛玲編《理想年代 長城.鳳凰的日子》第 104 頁 ( 香港電影資料館,2001 年初版 )
原名鮑繼煥,原籍安徽徽州歙縣,1922年11月13日出生於江西南昌。在廣西大學唸法律期間,得戲劇家歐陽于倩引薦成為話劇演員。1944年他在廣西賀州演出時遇上話劇明星劉甦,相戀不久後結婚。抗戰勝利後,鮑方寫了暗諷國共內戰的話劇劇本《秋收》,被國民黨追捕,鮑方連夜帶著妻子和初生女兒起嘉逃亡到香港。
得歐陽于倩介紹,鮑方在永華的《國魂》(1948)與《清宮秘史》(1948)中演小角色後,便在《大涼山恩仇記》(1949)當主角。其後拍了《拜金的人》(1952),《翠翠》(1953)等片。同時也接拍其他公司的影片,包括《結婚廿四小時》(1950)、《花花公子》(1952)、《淑女圖》(1952)等二十多部影片。
1955年鮑方進入鳳凰影片公司(有時外借給長城公司),重要作品包括《一年之計》(1955)、《新寡》(1956)、《笑笑笑》(1960)、《雷雨》(1961)、《故園春夢》(1964)等。為了幫補生計,他與幾個長城鳳凰的演員組成了麻雀配音組,為粵語片配國語。
鮑方在1958年開始跟朱石麟當副導演,1960年寫成電影劇本《有女初長成》,並與陳靜波聯合導演,1962年又與陳靜波合導《對窗戀》與《亂點鴛鴦》,1964年才獨自執導《假婿乘龍》。其後執導《我來也》(1966)、《畫皮》(1966)、《大學生》(1970)等片。
鮑方的代表作是他編、導、演的《屈原》(1977) (與二女兒鮑起靜唯一一次合作),但受內地「文革」影響,影片公映前被抽起,直到「四人幫」倒台後六個月才在香港公映。影片後來在國內公映,成為「四人幫」倒台後第一部在內地放映的港產片。
1980年王天林開拍電視劇《京華春夢》,邀請鮑方演出。這時鮑方的第三子鮑起鳴( 後改名德熹) 考進三藩市藝術學院,正等錢交學費和買機票,鮑方與無綫簽約,開始以演電視為正業,只偶爾演出電影。
1999年2月,劉甦因病逝世。4月他重回與劉甦結婚的廣西賀州拍攝電視劇《茶是故鄉濃》,21日突然中風暈倒,經搶救後半身不遂,2006年9月22日以84歲高齡辭世。
1993年鮑方獲中國電影藝術表演學會頒授特別榮譽獎,1995年獲中華影星榮譽獎,2000年獲香港影評人協會終身成就獎,2005年獲選中國電影百周年百位優秀演員。
年份 | 中文片名 | 英文片名 | 聯合導演 |
---|---|---|---|
1960 | 有女初長成 | A Teenage Girl | |
1962 | 對窗戀 | Romance Across the Window | |
1962 | 亂點鴛鴦 | Double Twins | |
1964 | 假婿乘龍 | The Reluctant Bridegroom | |
1966 | 蟋蟀皇帝 | The Cricket and the King | |
1966 | 未婚夫妻 | We are Not Married | |
1966 | 我來也 | The Adventures of 'I Have Come' | |
1966 | 畫皮 | The Painted Skin | |
1966 | 蟋蟀皇帝 | The Cricket & the King | |
1968 | 我又來也 | I Have Come Again | |
1968 | 沙家浜殲敵記 | The Battle of Sha Chia Bund | |
1969 | 姻緣道上 | Destiny of Love | |
1970 | 大學生 | Collegian | |
1972 | 歡樂的廣州 | Jubilant Kwangchow | |
1977 | 屈原 | Chu Yuan | |
1978 | 上海 | Shanghai | |
1979 | 怪客 | The Stranger | |
1980 | 密殺令 | The Warrant of Assassination | |
1984 | 嶗山鬼戀 | Love with the Ghost in Lush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