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3月12日生於上海。原籍江蘇吳縣,祖父一代已遷上海。1930年入上海美專研究所學畫,後參加美專劇團,在美專沒有畢業。1933年被聶耳招收進百代唱片公司民樂隊。1934年加入藝華影片公司任職場記, 同年因逃避國民黨通緝來到香港,進入蘇怡主理的全球影片公司工作近一年。1935年回上海,除繼續劇運工作,也在新華影片公司當演員,曾參演《狂歡之夜》(1936)、《夜半歌聲》(1937),後來還當上副導演。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參加上海救亡演劇隊第三隊,後改組為抗敵劇團。翌年任中國電影製片廠編導。1939年赴新疆發展劇運,被軍閥盛世才關押四年。1945年獲釋後在重慶返中國電影製片廠,同時組織中國藝術劇社。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參加崑崙影業公司。在《八千里路雲和月》(1947) 中擔任史東山的副導演。跟著與徐韜聯合執導了其首部影片《關不住的春光》(1948)。1949年奉調到香港,出任南國影業公司的導演,執導了粵語片《珠江淚》(1950)。《珠江淚》以農婦被地主逼姦的淒慘故事,刻畫地主階級的惡毒,製作水平高並且大量採用實景,一新觀眾耳目,是該年香港最賣座的影片。王在香港又為以合作社形式組織的五十年代影片公司執導了國語片《火鳳凰》(1951),講述把知識份子改造成為無產階級服務。
1951年奉調回中國內地。在上海導演了《山間鈴響馬幫來》(1954)和
《椰林曲》(1957)等片。1958年調到廣州,參與興建珠江電影製片廠, 成為珠影第一任廠長。曾與蔡楚生合導《南海潮》(1962),後再攝製了粵語電影《七十二家房客》(1963)。《七十二家房客》改編自上海滑稽戲,把背景設在民國時期的廣州,諷刺國民黨管治下的社會腐敗,後來在香港被改編成賣座話劇,最後更在1973年被邵氏公司重拍成打破票房紀錄的同名電影。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王一度停止執導。文革後首部執導的影片為《藍天防綫》(1978)。其後導演了《三家巷》(兩集,1982)、《阿混新傳》
(1984)、《異想天開》(1986)等影片。並曾執導電視劇《萬元戶》、
《牡丹亭》,以及電視紀錄片《關山月的畫與話》。最後一部導演的電影為《五福臨門》(1999)。2013年10月8日在廣州病逝。著有《難忘的歲月 王為一自傳》(2006)。
年份 | 語言 | 中文片名 | 英文片名 | 聯合導演 |
---|---|---|---|---|
1948 | 國 | 關不住的春光 | Spring Couldn’t be Locked aka The Spring that Can’t be Shut Up | 徐韜 |
1950 | 粵 | 珠江淚 | Dawn Must Come aka Tears of the Pearl River | |
1951 | 國 | 火鳳凰 | The Fiery Phoenix | |
1954 | 普 | 山間鈴響馬幫來 | A Horse Caravan | |
1955 | 普 | 青春的園地 | The Land of Youth | |
1957 | 普 | 椰林曲 | Tune of the Coconut Forest | |
1958 | 普 | 鐵窗烈火 | Scorching Fire by the Iron Window | |
1960 | 普 | 英雄詩篇 | Poems of the Heroes | 盧珏、斯蒙、 徐嚴 |
1962 | 普 | 南海潮 | The Tide of South Sea | 蔡楚生 |
1963 | 粵 | 七十二家房客 | Those 72 Tenants aka The House of 72 Tenants | |
1965 | 普 | 打銅鑼、補鍋 | Hitting the Gong and Repairing the Pot | |
1978 | 普 | 藍天防線 | Defence in the Sky | |
1980 | 普 | 一個美國飛行員 | An American Pilot | |
1982 | 普 | 三家巷(上下集) | The Three Families Alley | |
1984 | 普 | 阿混新傳 | The New Stories of Du Xiaoxi | |
1986 | 普 | 異想天開 | The Daydream | |
1987 | 普 | 男人的世界 | Man’s Dilemma | |
1992 | 普 | 不亦樂乎 | Isn’t It Fun? | 林書錦 |
1999 | 普 | 五福臨門 | Blessings in Abunda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