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本書是香港電影導演會2014年出版的《香港電影導演大全1979-2013》一書的前傳。收入的導演,上起1914年,下迄1978年。起於1914年,因該年是有可靠紀錄最早一部香港電影拍攝的年份。由1914至1978六十多年,時間跨度長,歷史變化大。單是淪陷前和抗戰勝利後,相距雖只短短數年,香港歷史已經歷重大變化,影業也同樣有了完全不同的光景。五六十年代香港影業政治上左右壁壘分明,生產的影片包括國粵廈潮等不同語別,情況十分複雜。七十年代是港片新舊交替之時,大批新導演出現,其中因為與臺灣影業的密切關係,臺灣出身的香港導演也就成了當時的一大特色。這麼長的歷史時期,再加上香港影業兼收並蓄的特殊面貌,構成本書所介紹的導演,有各種不同的出身、個人發展和歸宿。

本書收入導演的準則,和上書一樣,也與今天香港電影導演會的入會原則相同:必須是拍過一部香港電影長片的香港導演。這個要求雖然表面很簡單,但中間還是有很多考量。以「一部」香港電影而言,凡與人合導的, 便不算是拍了一部電影,我們只作半部計,只有合導達兩部的,才會被收入本書,而確有因只拍了半部電影而沒有入選的導演。「香港電影」的情況也是複雜的,因為有不少香港電影,其實不在香港拍攝,或與香港關係不大,只是由於某些特別原因,掛上香港電影的名義。這樣的例子還真不少。如五六十年代,一些全無港人參與的內地製作,為了可以出口東南亞,也會以香港公司的名義出品和發行。又如七十年代,臺灣對香港電影有稅務優惠,於是不少臺灣製片人,紛紛來香港成立公司,以香港公司名義攝製電影,導演、編劇和演員都是臺灣人,影片也是在臺灣拍攝,只有後期製作在香港進行。這些名義上的香港電影,我們都不計入「香港電影」。在香港攝製或主創人員都是港人,放在八十年代之前,還是對考量是否「香港電影」的最為重要參考原則。

「香港導演」身份也一樣需要參詳。今天可以簡單地以有沒有香港身份證來衡量是否港人,但過去卻不能如此。在1949年之前,中國人是可以自由出入及居留於香港,並無任何限制。當時對是否港人,本無明確的區分。於是我們是以1949年為分界,凡是在這之前拍過香港電影的中國人,我們均視為香港導演。但這之後,則要很明顯地有香港人的身份。很多導演今天已過世,我們自然無法查驗他們有否香港身份證。但是我們仍可由該位導演曾否長期居港作為基本原則。好像六七十年代很多臺灣導演曾來港長期工作,雖然後來或許又回到臺灣,我們還是接受他香港導演的身份。

要徹底找出1914至1978年間出現過的每一位香港導演,今天而言,並不困難,但需要花長時間整理。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了《香港影片大全》( 第一至七卷),已記錄了1914至1978年每一部能找到紀錄的香港電影。《香港影片大全》原缺完整的廈語片及潮語片片目,也在資料館出版的《香港廈語電影訪蹤》和《香港潮語電影尋跡》兩書中的片目補充完整了。我們只需把《香港影片大全》等書記載的導演資料加在一起,重新整理,便有一個完整的導演名單,只是單是這個整理過程,便花了接近半年的時間。但這只是初步,跟著是把每位導演的資料核對,把一人異名、二人同名的情況分判,把不符本書收入準則的合併或刪去,才得出一個真正的名單。這個名單的查核是一步步逐漸釐清和修訂的。有些可以一看即知,有些卻是經過長期資料搜集及分析最後才得出的結論。

我們根據這個名單逐步搜集這些導演的資料。和上一本《香港電影導演大全》在資料來源方面最大的分別,是上書多數導演仍在生,找資料主要是聯絡其人。但本書收入的導演絕大部分均已作古。因此主要資料來源都是來自文獻記載。在文獻搜集方面,要特別感謝香港電影資料館對本計劃的襄助和貢獻。資料館長期派人員搜集報刊雜誌的電影記載,再分門別類做成人物檔案和影片檔案,再加上口述歷史紀錄,這些資料構成我們了解導演生平的第一步,有些甚至是我們資料的唯一來源。在此要特別多謝資料館館長楊可欣女士,直接安排本書研究員看參考資料的研究主任吳君玉女士,以及不時提供協助的陳彩玉女士。

本書也大大得力於香港電影研究者的研究成果。這裡可以舉兩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其中一個例子是侯曜導演。他的生平,先是經內地學者彭耀春教授的論文〈侯曜考據研究〉作了整理,再經羅卡先生撰寫的長篇專文 〈侯曜傳奇的審視和重構〉,已對其生平作了很詳細的研究。本書關於侯曜的生平介紹,絕大部分材料均出自兩位的文章。另一個例子是尹海靈。近年研究尹海靈最力的,是澳洲獨立學者法蘭賓。經過他努力發掘,把原不為人重視的早期女導演尹海靈的獨特地位呈現世人。他長期苦心孤詣的研究,終爬梳出尹海靈的基本生平面貌,並且在尚未發表成文章之前,慷慨地把這些珍貴的資料傳給本書編者,讓本書撰寫尹海靈小傳的時候可以用到。可惜法蘭賓先生已於2018年4月逝世,令他既無緣得睹本書的出版,香港電影也少了一位用功極勤的研究者,極之遺憾。當然,在承襲前人研究成果之餘,本書也通過參考和綜合大量原始文獻,為不少過去鮮為人知的導演作出基本介紹。

本書收入的導演中,尚有多位在生,我們曾盡力嘗試訪問他們,當中亦有幸訪問了一些。只可惜也有一些導演覺得當年的導演生涯已成過去,不願多談,婉拒了我們的訪問邀請。我們只好用公開資料撰寫其生平的一二, 難免不太完整,令人感到可惜。即使導演已過世,我們還是可以通過訪問其後人及過去的合作伙伴獲得該導演的生平資料。當中特別要多謝幾位人士。包括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前會長吳思遠先生和其好友秋子先生,為我們憶述了不少他們認識的導演生平。而導演會的張同祖先生,亦多番為我們介紹相關人士的聯絡途徑,令我們得以訪問一些缺乏參考資料的導演的後人,獲得寶貴的一手資料。另外一位要特別多謝的是香港電影研究者阮紫瑩女士。阮女士多年與影圈中人打交道,在退休影人中建立了廣泛的人脈,多得她的轉介,我們才得以訪問一些過去的圈中人,憶述他們的合作導演資料。

本書收入的導演,除了一段小傳介紹其生平外,還附有其導演片目。值得指出的,是每位導演的片目不單止包括他們導演的香港電影,也包括他們在內地、臺灣和其他地方執導的影片。所以片目的資料來源,除了《香港電影大全》外,也包括內地出版的《中國影片大典》和臺灣梁良編的《中華民國電影影片上映總目(民國三十八年至七十一年)》。三本書雖然已完整涵蓋我們介紹導演的年代,但仍有遺漏及錯誤,我們是以這三套書為底本,再增刪修訂出現在的片目。

在編輯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一些外國導演,曾執導不少香港電影,對香港電影也十分有貢獻,值得記錄。於是我們以曾拍過三部香港電影為基本原則,在附錄中介紹。結果共有七位被計入。但片目僅提供他們執導的香港電影。

另外,《香港電影導演大全1979-2013》編於2014年,距今已有四年。這幾年內,有大量新導演湧現,我們為了資料的完整性,於是把2014至2017 年間出現的新導演,以附錄方式收入書內。我們通過不同形式訪問了每一位新導演,核實和了解他們的個人資料、創作經驗和生平,這裡要多謝每位新導演的合作和對本書的支持。

每一個研究,其成果總是暫時的,也總會事後發現可以修訂增補的地方。儘管本書在編輯過程中已力求周至嚴謹,但相信難免出現不少錯誤,也免不了資料上的遺漏。希望本書出版後,讀者發現有更進一步的導演資料可以提供,不吝賜教,讓我們可以不斷完善,讓每一位曾為香港電影作出努力的香港導演,得到更詳實的記載。

蒲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