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1月12日生於上海,廣東潮陽人。曾在私塾讀過三四年。十二歲被父親送到汕頭市任雜貨店學徒。十九歲在汕加入工會,參與工會的戲劇演出。1927年到上海,曾在華劇、民新等影片公司任雜務及臨時演員。1929 年,加入明星影片公司,擔任鄭正秋的助理導演。1931年加入聯華影業公司擔任編劇、導演,並執導了《南國之春》(1932)和《粉紅色的夢》(1932)兩片。稍後導演了抗日為主題的《共赴國難》(1932,合導)。1933年,蔡參加了左翼組織中國電影文化協會,並導演了轉變風格的《都會的早晨》(1933)。1934年,編導以漁民生活為題材的影片《漁光曲》(1934),十分賣座,並在1935年2月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其後又導演了阮玲玉的遺作《新女性》(1934)及藍蘋主演的《王老五》(1937)等影片。
1937年抗戰爆發,蔡由上海來到香港,在1938年為司徒慧敏執導的兩部粵語片《血濺寶山城》(1938)和《正氣歌》(1941)編劇。後又編導了抗日為題材的國語片《孤島天堂》(1939)和《前程萬里》(1941)。香港淪陷後,蔡逃亡至桂林搞話劇。1944年赴重慶。抗戰勝利後,為崑崙影業公司執導了《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鄭君里合導),描述國民黨統治的腐敗,十分賣座受歡迎。1947年冬去香港,推動《珠江淚》(1950)等左翼影片的拍攝,並以其地位對香港影壇發揮思想上的影響力。
1949年回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文化部電影局藝術委員會主任和電影局副局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在珠江電影製片廠編導了影片《南海潮》(上集,1963,合導)。除編導外,還著有《對分鏡頭劇本和文學劇本的一些看法》及《創作四題》等論文。文化大革命時受到政治批判。1968年7月15日病逝。
年份 | 語言 | 中文片名 | 英文片名 | 聯合導演 |
---|---|---|---|---|
1932 | 默 | 南國之春 | Spring in the South | |
1932 | 默 | 粉紅色的夢 | Pink Dream | |
1932 | 默 | 共赴國難 | Share the Burden of the National Crisis aka Solidarity against National Calamity | 史東山、王次龍、孫瑜 |
1933 | 默 | 都會的早晨 | Dawn over the Metropolis aka Morning in the Metropolis | |
1934 | 國 | 漁光曲 | Song of the Fishermen | |
1934 | 國 | 新女性 | New Women | |
1936 | 國 | 迷途的羔羊 | A Lamb Astray | |
1936 | 國 | 聯華交響曲之小五義 | Symphony of Lianhua (Five Heroes) | |
1937 | 國 | 王老五 | Bachelors | |
1939 | 國 | 孤島天堂 | Orphan Island Paradise | |
1941 | 國 | 前程萬里 | Ten Thousand Li Ahead | |
1947 | 國 | 一江春水向東流(前集)八年離亂 | A Spring River Flows East, Part One | 鄭君里 |
1947 | 國 | 一江春水向東流(後集)天亮前後 | A Spring River Flows East, Part Two | 鄭君里 |
1963 | 普 | 南海潮 (上集) | Waves of the South Sea, Part One | 王為一 |